在 NBA 的舞台上,每一位新秀都怀揣着梦想踏入这片充满挑战的赛场,而来自中国的中锋杨瀚森,自被开拓者选中后,便备受瞩目。然而,开拓者队记 Mike Richman 在播客节目 Locked On Blazers 中的一番言论,为杨瀚森的 NBA 之旅蒙上了一层阴影 ——“相对防守我更担心的是杨瀚森在进攻端的表现…… 我不确定他是否有足够的力量在面对 NBA 级别的内线防守时持续得分。” 这一担忧并非空穴来风,力量问题确实可能成为杨瀚森在 NBA 进攻端大放异彩的阻碍。
从技术层面来看,杨瀚森的进攻技巧无疑是值得称赞的。在过往的比赛集锦中,他在低位的转身、假动作以及标志性的跳勾,展现出了扎实的基本功和出色的篮球智商。这些细腻的技术动作,让他在国内联赛以及国际青年赛事中常常能够轻松得分。例如在 CBA 赛场,他凭借这些技巧,常规赛场均能砍下 16.6 分,成为球队内线进攻的重要支柱。但 NBA 与其他联赛有着天壤之别,这里的内线防守强度堪称世界顶尖。NBA 内线球员个个身强体壮,拥有出色的力量、速度和防守意识。以杨瀚森在夏季联赛中面对的对手为例,像鹈鹕队的米西,这位 2024 年首轮第 21 顺位新秀,身高 2 米 11,上赛季在 NBA 常规赛中场均出场 26.8 分钟,能贡献 9.1 分 8.2 篮板 1.3 封盖,凭借稳定表现入选新秀最佳阵容二阵。在与这类球员的对抗中,杨瀚森的力量劣势便会凸显出来。当他试图在低位强打时,可能会被对手利用力量优势顶住,难以获得理想的出手空间,从而影响得分效率。

力量不足对杨瀚森的影响,不仅仅体现在直接得分上,还会波及他作为传球手的作用。杨瀚森素有 “中国约基奇” 之称,其高位策应能力十分突出,在 U18 亚洲杯和 U19 世界杯上,场均能贡献 4.7 次助攻,展现出了广阔的球场视野。在比赛中,他常常能够吸引对方多人包夹防守,然后巧妙地将球分给处于空位的队友,为球队创造得分机会。然而,一旦他在进攻端因为力量问题无法给对手造成足够的威胁,对手便无需对他进行包夹,这将极大地压缩他的传球空间,降低其传球的威力。在 NBA 这样注重防守轮转和团队防守的联盟中,杨瀚森如果不能在内线得分上持续施压,防守球员便可以更加专注于切断他与队友之间的传球线路,使得他在进攻组织上的作用大打折扣。
回顾杨瀚森的成长历程,他并非没有意识到力量的重要性。在国内联赛期间,他就积极进行力量训练,深蹲、卧推等硬性指标得到了显著提升。进入 NBA 后,他也在努力增重,目前体重达到了 244 斤,相比参加选秀时重了 8 公斤。但即便如此,与 NBA 顶级内线相比,他在力量上可能仍存在差距。在夏季联赛中,面对矮壮型的内线球员,杨瀚森开场时往往难以适应,像面对身高 2.03 米、体重与他相近的奥索摩尔,对方开场的快速反击就曾让杨瀚森极为难受。这说明他在力量的运用以及对抗后的反应速度上,还需要进一步打磨。
要解决力量不足带来的进攻困境,杨瀚森需要制定更加科学、针对性更强的训练计划。一方面,他要继续加强力量训练,尤其是核心力量和下肢力量的训练,以增强在对抗中的稳定性。另一方面,他需要学习如何在力量不占优的情况下,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和球场意识。例如,他可以借鉴一些身材相对较小但技术精湛的内线球员的打法,通过灵活的脚步移动、快速的出手以及出色的时机把握,来弥补力量上的不足。同时,杨瀚森还需要更快地适应 NBA 的比赛节奏和裁判尺度,在合理利用身体对抗的同时,避免陷入过多的犯规麻烦,从而保证自己在场上有足够的时间来施展进攻才华。
队记的担忧为杨瀚森敲响了警钟,但这也并非无法克服的难题。只要他能正视力量短板,通过不懈的努力和科学的训练,在技术和力量上实现双重提升,就有望在 NBA 的进攻端站稳脚跟,书写属于自己的篮球篇章,为中国篮球在国际赛场上再添辉煌。
上一篇:班顿转会风云:欧洲赛场的新征程?
下一篇:返回列表
